对于楚汉争锋的这段历史,想必大家都了解。但却一直存在着一种争论,所谓:刘邦若没有得到韩信,他就打不败项羽,所以韩信才是真牛人。
而另一种观点是,哪怕没有韩信,也会有张信、王信出来,刘邦迟早会打败项羽——那么谁对谁错?笔者认为,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。
第一个方面就是,讨论问题最怕走极端。诚如开篇说说,一提楚汉争锋,人们就自动把项羽和韩信捧成了神,可问题是为何这两位都被刘邦给收拾了呢?
于是有人就又开始狂捧刘邦,认为刘邦才厉害,没有韩信,项羽也迟早被拿下。
可既然如此,新的问题也就来了,项羽若真不行,换谁都可以打得过。那么刘邦为何要设大将军,还非要拜将韩信?而不用曹参、周勃,樊哙也成了将军?
所以项羽厉不厉害,要先问刘邦。正如韩信还没有打西魏国时时,刘邦曾三番五次的派人去求和。
以为刘邦在顾念和魏王豹的感情,实则是,非刘邦重情,而是实不能也。结果在得到韩信后,被刘邦视为大敌的西魏国,被韩信不到两个月拿下。
还比如刘邦在荥阳苦守,韩信却也没来求援。可问题是,当时汉军不仅仅有韩信在北方牵制,还有彭越和卢绾在西楚腹地搞破坏。搞得项羽好几次因后方问题,而停止住攻势。
因此来说,刘邦的能力,强就强在用人和赏罚分明上!换句话说就是,正因为他意识到自身的短板,才会把某些权力完全交给别人,所谓:让那些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。
比如垓下之战前,刘邦给韩信和彭越开出的条件是,西楚九郡一半给韩信,一半给彭越。
虽然最后刘邦违约了,但那也是在胜利之后。如果垓下之战前,刘邦表示,我一个人就能干倒项羽,那他还有机会赢吗?
总而言之一句话,历史之所以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,就在于当时更种牛人都参与了进来,都是缺一不可,如果缺了一个,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无法想象的。
所以刘邦和韩信,属于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。缺了谁,也不可能成功的,如今当我们回望时,若只看极端,显然就会得出极端的结论,这是不可取的!
第二个方面是,韩信到底起到了一种什么作用?韩信本是淮阴人,家境贫寒,甚至到了无以为食的地步。他虽精通兵法,却难以谋生,搞成过胯下辱事。
后来项梁起兵,韩信参军。项梁死后转投项羽麾下,多次献策却未受重用,失望之余韩信这次转投刘邦阵营。
不料还是不被重用,反而因罪被判死刑。行刑之际,刘邦的御者夏侯婴出现,发现这是一位人才,替韩信求情,为韩信带来了转机。
恐怕也正是这经历,让韩信意识到,想要成功,必须找到能在刘邦面前说得上话的人。而萧何正是这种不仅能说上话,还能影响刘邦的人。
所以韩信这才找到萧何详谈。萧何也认为韩信是难得的人才,便向刘邦举荐。
后面的事几乎都知道了,刘邦还是看不上韩信,搞得韩信走了,萧何来了一个月下追韩信,这才迫使刘邦拜将——关键点来了!
在登坛拜将之后,刘邦请韩信入上座,问道:“你有锦囊妙计,可否详述?”
韩信答:“容我问两个问题。第一,汉王欲争天下,对手可是项羽?”刘邦称是。
于是韩信接着问,“其二,请汉王自比与项羽之勇猛如何?”
刘邦坦言不如。这时韩信说到了重点:我曾效力于项羽麾下,深知项羽虽勇却有三大弱点。
其一,匹夫之勇,不会任用将领。
其次,虽怜悯伤兵,甚至分食予人,却吝于封赏功臣,是妇人之仁。
其三,行经残暴民心尽失。所以我韩信的对策也有三。
第一,以仁义昭示天下,与项羽之残暴形成鲜明对比。其二,封赏功臣,以激励士气。其三,以沛县老兵为新兵表率。若能践行此三点,必成大业。
刘邦大喜。上面项羽和刘邦的对话,史称“汉中对策”,其重要性堪比诸葛亮的“隆中对”,这就是韩信的作用。
也就是说韩信跟刘邦配合后,就注定了项羽的失败。刘邦更长远战略,韩信则更长远战术,珠联璧合。
所以结论依然是互相成就,若没有韩信,刘邦真不见得能打败项羽。可问题是若没有刘邦,谁又知道韩信是谁……
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,配资头条网,深圳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