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大学城的一栋青创孵化园内,小鹏汇天的办公楼略显朴素,门口的水泥地与厂房内精密的飞行汽车部件形成鲜明对比。
研发中心里,工程师们在为年底试产的“陆地航母”做最后冲刺。此刻,飞行汽车的量产蓝图正从图纸变为现实,广州低空经济的新引擎已然轰鸣。
就在前不久,小鹏汇天“陆地航母”飞行体生产许可证(PC)申请获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,向量产再进一步,融资1.5亿美元砸向生产线。
“我们坚信,在广州有‘飞’起来的空间。” 小鹏汇天总裁助理、公共事务总经理沈晓维在接受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专访时表示,广州未来能够成为集研发、生产制造、市场销售全要素于一体的全球飞行汽车之都。
航模爱好者的“飞天梦”
2013年,东莞一间不起眼的厂房里,高中毕业的湖南青年赵德力,把经营饭店和航模厂攒下的积蓄全部投入载人飞行器研发。彼时,整个行业对新能源汽车尚存疑虑,他的飞行汽车梦近乎天方夜谭。
“几乎没有人相信能成功。”沈晓维回忆道。赵德力停掉原有事业,带着团队埋头苦干。这份执着源于童年梦想,更始于一次意外——他网购的“全球鹰”航模损坏后,自己动手修复成功,由此踏入航模制造领域,淘得第一桶金。
2013至2016年,首台原型机艰难诞生;2016至2018年,试飞在无人喝彩中推进,赵德力始终亲自担任1号试飞员。直至2018年首飞成功,国际媒体蜂拥而至,资本方开始敲门。
但真正的转折在2020年——科技极客何小鹏与赵德力相遇,双人试飞后当即拍板投资控股。
“小鹏带来的不仅是钱,还有技术、供应链和管理理念。”沈晓维强调。当年,“小鹏汇天”正式诞生,蛰伏七年的技术积累终于迎来爆发。
30亿研发锻造飞行汽车中国方案
走进小鹏汇天的研发车间,三大核心技术战略如骨骼般支撑起飞行汽车的躯体。
“三高”动力电池——团队近200人攻坚高能量密度、高功率密度、高安全性的锂电池,能量密度达行业顶尖水平。“传统车用电池追求性价比,而飞行器的‘三高’需求如同走钢丝,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跷跷板。”沈晓维解释。他们联合战略伙伴定制研发,实现一系列难以攻克的硬指标。
极致智能化——单杆操控、自动避障、一键起降,将复杂航空操作简化为“上下左右”。沈晓维指向操控台:“以前学开飞机要一两年,我们要让开飞行汽车像开车一样简单。”
碳纤维降本——全机身关键结构采用碳纤维,自主攻关使高昂材料成本下降,量产工厂还专设了“辅材车间”,满足安全与规模化需求。
五年五代原型机、超两万架次试飞,沉淀为今日的底气。
2020年至今,企业总研发投入占比高达80%—90%。“钱都花在刀刃上。”沈晓维指着简朴的办公环境说。这种专注即将结果,陆地航母年底试产,明年量产交付,工厂已在广州开发区拔地而起。
低空经济崛起的“信任密码”
“今天再晚也是早,明天再早也是晚。”这句挂在广州开发区干部嘴边的话,被小鹏汇天总裁带回公司。
它折射出政企协作的“广州速度”。
2020年企业落户时,“低空经济”尚未成热词,但广州已提供园区与政策支持。根据不同阶段的试飞需求,从番禺区海鸥岛、化龙镇,到广州开发区低空经济产业园,小鹏汇天都找到了试验试飞的最优解。“广州不追求给予豪华‘套餐’,而是精准匹配需求。”沈晓维感慨。
更令团队惊叹的是“信任筹建”模式。
“去年10月,我们在广州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工厂拿地即开工,在报批报建中,企业不懂的,政府全程指导。” 沈晓维表示,“有时遇到非常急的节点,我们觉得不可能了,他们却不放弃,跑部门、做协调,当成自己的事,经常谈到半夜也要按时间表完成。”
量产在即,沈晓维又有了新期待:让飞行器在广州消费市场上真正飞起来。
更深层的需求在于空域开放。
“网格化飞行营地、明确交通规则、开放低空空域,广州已在推进。”谈及此,沈晓维信心十足,“广州集聚了载人飞行器全要素——制造、销售、用户、政策,必将成为产业起飞的港湾。”
小鹏汇天的故事,是一部个人梦想、技术创新与城市信念交织的传奇。当陆地航母驶下生产线,它不仅承载着穿越拥堵的愿景,更托举起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崭新高度。
策划:龚晶
统筹:黄舒旻
采写:南方+记者 刘珊
摄影:叶颖诗
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,配资头条网,深圳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