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这两个重要的邻国——韩国和日本,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2024年10月接任首相的石破茂,参议院选举惨败,失去执政联盟控制权。2025年6月4日经历提前大选的李在明,成为韩国新任总统,现今却以高达65%的支持率创下韩国总统历史第二高位。
本文从执政基础、政策路线、外交策略、危机管理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对比,剖析两种执政理念的成败得失。
1. 执政根基与民意支持的镜像反差
1.1 李在明:高支持率奠基的强势开局
李在明在就任新任总统时,韩国正处于尹锡悦遭弹劾后的政治真空期,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,第一季度GDP负增长,社会撕裂亟待弥合。然而仅一个月后,其支持率飙升至65%的历史高位,仅次于前总统文在寅,在韩国历届总统中排名第二。按韩国5100万人口计算,相当于获得约3300万民众的明确支持。
李在明的超高支持源于三重因素。
拨乱反正的民意期待:民众对尹锡悦“国政失败”的强烈反感,54.4%选民明确要求政党轮替;
务实政策赢得信任:快速推出经济纾困方案,发放全民消费券,推动6月前20天出口实现25亿美元顺差;
国会优势加持:共同民主党控制国会过半席位,形成“朝大野小”格局,确保施政畅通。
1.2 石破茂:持续坍塌的执政基础
石破茂自接任首相便步履蹒跚。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惨败,执政联盟痛失多数席位,沦为“少数派政府”。其支持率从就任初期的不足40%一路下滑,在2025年7月跌至20.8%的历史冰点,不支持率则高达55%,已濒临日本政界公认的“下台水域”。
这里有三重溃败循环。
经济民生恶化:实际工资连续五月下滑,物价飙升形成“民生剪刀差”,加剧民众不满;
党内离心离德:自民党议员视其为“票房毒药”,奈良演讲会百名支持者拒出席,地方候选人回避同台;
选举节节败退:2024年众议院败选失败,2025年6月东京都议员选举惨败,均预示了今天参议院选举失败的结局。
2. 内政舞台:经济治理与民生应对的迥异答卷
2.1 李在明的“民生经济学”:精准施策与预期管理
李在明深谙民生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石,其经济政策直指民众痛点。
危机应急与结构改革并重:上任首周即宣布“经济处于绝望状态”,火速推出13万亿韩元补充预算,包含全民消费券、中小企业援助、就业补贴三大支柱。这一政策立竿见影——在特朗普关税威胁下,韩国6月前20天出口逆势增长,实现25亿美元贸易顺差。
司法改革彰显定力:面对前总统尹锡悦司法案件,李在明顶住“政治清算”压力,坚持司法独立。即便在法院首次驳回逮捕令时仍不干预,最终由检方依法完成拘捕程序。此举既维护法治权威,又避免激化政治对立。
内阁组建稳中求进:尽管出现首席秘书因贷款丑闻辞职,但迅速完成主要部长提名,确保政府运转流畅。其“国民团结”叙事有效凝聚社会共识。
李在明通过“政策速赢”建立信任正循环:民生投入→经济指标改善→支持率上升→增强执政能力。
2.2 石破茂的“危机螺旋”:政策失效与信任坍塌
石破茂的执政困局本质是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失灵。
经济民生双重溃败: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,5月实际工资同比跌幅创两年新高,连续五个月下滑。物价涨幅远超工资增速,民众购买力急剧萎缩,彻底瓦解其“改善民生”承诺。
结构性改革缺位:面对美国要求开放大米市场、汽车产业对等准入等压力,石破茂既无力抵抗美国要价,又无法提出本土产业转型方案,暴露决策瘫痪。
丑闻缠身削弱威信:自民党“黑金”丑闻持续发酵,“商品券”事件进一步透支政府公信力,形成腐败-失信-支持率下滑的恶性循环。
石破茂陷入‘危机自我强化’陷阱:外部冲击→政策失误→支持率下滑→党内离心→施政能力进一步弱化。
3 .外交棋局:战略平衡与选边站队的路线之争
3.1 李在明:务实平衡的“多向外交”
李在明打破非此即彼的外交思维,展现高超的战略定力:
对美:柔韧博弈避免硬碰撞:当特朗普对14国发出25%关税威胁时,李在明未立即对抗,而是冷处理观察。待日本强硬反击后,才宣布8月1日前启动谈判,既维护利益又避免首当其冲。婉拒北约峰会邀请更彰显战略自主——“中东战火中赴会恐被迫站队”。
对华:低调深耕筑牢互信,摒弃尹锡悦时期高调反华姿态,通过毛细血管式合作稳步改善关系:
批准济州航空开通釜山-上海航线(7月7日)
支持浙江文旅推介活动在首尔举行(7月8日)
授权中小企业协会与中国大使深化合作(7月14日)即便面对反华集会,仍通过警方依法处置,避免政治化发酵。
对朝:双轨并进推动缓和:就职后即停止对朝广播攻击,获金正恩回应;国防部长提名人明确“以实力促对话”方针,重启军事热线谈判。
3.2 石破茂:战略透支的“冒险博弈”
石破茂的外交沦为大国内斗的牺牲品,三面出击导致全面被动。
对美:强硬姿态反遭羞辱,特朗普宣布8月1日起对日本汽车、钢铁加征25%关税,石破茂公开抨击“不能容忍被轻视”。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两个月内七次赴美谈判,最后一次甚至未获美财长接见,暴露外交实质溃败。
对华:挑衅战术引火烧身:2025年《防卫白皮书》将中国定位为“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”,炒作钓鱼岛、台海“灰色地带威胁”,为军扩铺路。结果招致中国防部、外交部双重警告。
对俄:军事冒进触发反制,日美“太平洋坚定力量”联合演习紧贴俄远东基地,自卫队竟称演习是为应对“俄罗斯加强防御”。俄外交部发出最强烈抗议,普京与金正恩举行了闭门会谈,俄朝若在萨哈林岛军演,日本将陷双线地缘危机。
4 .政治智慧:危机管理的两极表现
4.1 李在明:长线思维与制度信任
李在明的权力稳固源于对规则的尊重与耐心:
司法案件冷处理:当法院首次驳回尹锡悦逮捕令时,李在明未施压检方或煽动舆论,静待司法程序推进。待7月10日逮捕实质落地,其“尊重法治”形象更加凸显。
舆论危机软着陆:面对美方炒作“中国干预选举”及韩国反华集会,未直接对抗美国或镇压民众,而是要求警方依法管理集会,同时配合中方保护侨民。中国使馆公函中特别肯定其“合作符合根本利益”。
4.2 石破茂:短视投机与战略透支
石破茂的危机应对暴露功利性本质:
转嫁危机引火烧身:为讨好美国,将防务预算提至GDP的2%(仍低于美要求的3.5%),在《防卫白皮书》中渲染“中国威胁”。意图将美国压力转向中国,结果遭中美双面反制。
选举赌博全盘皆输:参议院选举前强推街头演说,奈良场次竟无候选人愿同台,党部动员基层人员充场仍遇百人拒出席。大阪助选时,府党部长青山繁晴公开反对其到场,恐引发保守选民反感。
5 .终局对照:参议院选举的政治审判
2025年7月21日凌晨,日本参议院选举结果揭晓:自民党与公明党执政联盟仅获不足50席,加上非改选议席总数不足125席的半数门槛,彻底丧失参议院控制权。这是自民党1955年建党以来最惨烈败绩,标志着石破茂执政面临实质终结。
同日,李在明迎来执政第48天,其支持率仍稳居60%以上。在获中方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邀请背景下,其8月访华计划或将开启中韩关系新阶段。
历史性对比:
石破茂地位岌岌可危,极可能成为战后最“短命”首相之一(执政10个月),而李在明正迈向文在寅式的“百日高支持率”纪录(文在寅曾达70%)。
6 .深层启示:东北亚治理模式的路线竞争
李在明与石破茂的执政轨迹差异,揭示了全球化受挫时代两种治国路线的成败逻辑。
自主与依附的悖论:李在明通过对美适度自主(拒赴北约峰会)反而赢得谈判空间;石破茂对美亦步亦趋(增军费、遏华)却遭特朗普关税重击。说明依附式同盟关系已难以保障国家利益。
民生与民粹的分野:李在明将政策资源集中于就业、消费券等民生领域;石破茂沉迷“中国威胁论”民粹叙事,却未能抑制物价。证明民生获得感才是政权稳固的终极密码。
制度与强人的张力:李在明通过尊重司法程序化解政治对立;石破茂企图靠个人强硬挽回颓势。显示制度信任比强人政治更具可持续性。
当石破茂在选举败局中坚持“继续履行职责”时,李在明已着手规划釜山-上海新航线——这或许正是两国未来的隐喻:一个困守旧时代的孤岛,一个驶向新平衡的航船。
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,配资头条网,深圳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