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刚刷到中信建投的最新研报,直接被里面的结论惊到了 —— 把 2026 年国内储能装机增速上调到翻倍!要知道之前市场普遍预期也就涨 30% 左右,这幅度简直是 “大超预期”。
肯定有朋友要问:现在储能行业到底火到啥程度?为啥机构突然这么乐观?这波上调会让哪些企业受益?今天结合研报里的硬核数据和行业现状,用大白话跟大家捋明白,看完你就知道储能行业的 “黄金期” 是不是真的来了。
一、先看当前现状:不是一般的火,数据已经炸了
在说上调原因之前,咱得先搞清楚:现在储能行业的基本盘到底有多扎实?中信建投给的几组数据太有说服力了:
1. 装机量和招标量双双爆增2025 年前 8 个月,国内新型储能新增招标已经达到218.54GWh,同比直接涨了 125.37%!要知道招标量是装机的 “前瞻信号”,这意味着后续实际装机肯定跟不上招标节奏。而且前三季度已经有 713 个储能项目并网,总容量达到 32.737GW/84.922GWh,光 Q3 单季度就新增了 11.337GW/31.122GWh。
2. 成本跌到 “赚钱线” 以下这是最关键的转折点!2025 年锂电储能度电成本首次降到0.3 元 /kWh 以下,有些地方甚至低到 0.25 元,比五年前降了 60%。要知道以前储能是 “赔钱生意”,现在成本下来了,加上电价差,终于能赚钱了。
3. 头部企业全在满产宁德时代 Q3 储能电池出货量大概 36GWh,亿纬锂能单季度也有 19.7GWh,阳光电源的储能发货目标定在 40-50GWh,现在已经信心满满能完成。更夸张的是,不少电芯企业订单排到了 2026 年年初,连生产线都在加班加点,优质产能根本不够用。
简单说,现在的储能行业是 “需求追着产能跑”,完全不是之前的 “政策强推” 模式了。
二、为啥突然上调翻倍?中信建投的 3 个核心逻辑,全有数据撑着
机构不会随便拍脑袋上调预期,中信建投的逻辑里,每一条都有硬数据背书,主要是这三件事凑到了一起:
1. 政策给 “保底收益”,企业敢投钱了
以前储能靠 “强制配储”,企业是被动投入;现在政策变聪明了,直接给 “真金白银” 的补贴。
国家出了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》,明确 2027 年装机要到 1.8 亿千瓦,带动 2500 亿元投资;
地方更实在,内蒙古给 0.35 元 /kWh 的放电补偿,加上峰谷价差,项目投资回报率(IRR)能到 10%-20%;河北、宁夏也跟上,容量电价最低 100 元 /kW・年。
中信建投算过,光河北、甘肃这些出了补贴政策的省份,就能贡献 10-20GWh 的装机,更别说新疆、内蒙这些主力地区了。
2. 新能源 “逼” 着储能上,刚需太强烈
现在新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高,2025 年新能源总发电量预计首次超过燃煤发电,占比能到 33% 以上。但风电、光伏 “靠天吃饭”,白天发得多晚上发得少,电网根本扛不住。比如蒙西地区风光限电严重,配储根本不够用;加州新能源占比一高,电网就出现 “鸭子曲线”,傍晚光伏一停,负荷直接飙升,必须靠储能顶上去。2025-2027 年,全球新能源每年新增发电量都在 1000TWh 以上,这些电要消纳,就得配储能,这是刚需中的刚需。
3. 市场化赚钱了,不用政策也能活
这是最关键的变化 —— 储能从 “成本项” 变成了 “盈利项”。核心是峰谷价差拉大了。以前峰谷差也就几毛钱,现在不少地方调整了分时电价,湖北、广东等地最大峰谷差能到 1.23 元 / 度。举个例子,低谷时花 0.2 元 / 度充电,高峰时以 1.4 元 / 度卖出去,中间差价 1.2 元,扣除成本后还是赚翻了。山东已经出现 “独立储能电站靠峰谷套利赚的钱,比容量租赁还多” 的情况,企业投资积极性直接被点燃,这可比政策强推靠谱多了。
三、会造成啥影响?上下游全沸腾,这些企业先受益
装机翻倍的预期一出来,整个储能产业链都动起来了,中信建投重点点了这几个环节:
1. 储能电池:“一芯难求”,价格还在涨
现在电芯已经供不应求,6-7 月磷酸铁锂储能电芯价格从 0.25 元 / Wh 涨到 0.28 元 / Wh,涨幅 12%。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这些头部企业全是满产,订单排到了 2026 年。中信建投预测,2025-2026 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会达到 521GWh、710GWh,产能利用率能维持在 80%-90%,紧缺状态得持续到 2026 年下半年。
2. 逆变器和系统集成:订单接到手软
阳光电源年初定了 40-50GWh 的发货目标,现在已经稳了;海博思创从二季度就满产满销,生产线根本停不下来。而且独立储能对系统质量要求更高,用龙头电池的电站年运行天数多 20%,投资回报率能高 30%,所以订单会往头部企业集中,像阳光电源、科华数据这些企业更吃香。
3. 新能源行业:形成 “良性循环”
储能能帮新能源电站赚更多钱。以前光伏发的电用不完就浪费了,现在存起来高峰卖,收益能提升 20%-30%,有些项目 IRR 直接超 10%。这样新能源企业更愿意建电站,又会带动更多储能需求,形成 “风光涨→储能涨→风光更涨” 的循环。
四、延展分析:机构的逻辑靠谱吗?有啥坑要注意?
光听机构喊好不够,咱得自己琢磨琢磨:这波 “翻倍预期” 是真机会还是假炒作?
1. 合理的地方:三驾马车齐发力,不是画饼
政策托底实:国家给了 2027 年 1.8 亿千瓦的目标,地方给补贴,政策不是 “空头支票”;
成本真降了:从 2014 年到现在,锂电池价格跌了 84%,度电成本跌破 0.3 元,经济性彻底跑通了;
需求够刚性:新能源消纳、电网调峰、用户省钱,三个需求叠加,不是短期炒作。
2. 要警惕的风险:3 个隐忧不能无视
产能过剩隐忧:现在大家都在扩产,2026 年下半年产能可能集中释放,到时候会不会从 “紧缺” 变 “过剩”?
技术路线风险:钠电池成本已经到 0.3-0.5 元 / Wh,液流电池也能做到 0.3 元以上,虽然现在锂电是主力,但长期会不会被替代?
原材料波动:碳酸锂价格从 5.8 万涨到 9 万又回落,要是再涨,电芯成本跟着涨,可能吞掉利润。
最后总结:黄金期来了,但别盲目追
给普通投资者两个建议:
想长期布局:盯紧电芯价格和龙头企业订单,要是 2026 年上半年电芯还在涨,龙头订单排到年底,说明需求是真的;
短期别乱炒:现在有些企业估值已经不低了,要是没有业绩支撑,光靠概念炒作,跌起来也快。
说到底,储能不是 “昙花一现” 的题材,而是新能源转型的 “刚需品”。只要新能源还在涨,储能的需求就不会停,这波机会值得长期盯,但得选对企业、等对时机,别被短期波动带偏了。
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,配资头条网,深圳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