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49年7月28日的拂晓,甘肃固关镇的战火硝烟弥漫于战场之上。
炮火连天,震耳欲聋的声响中,一野一兵团的司令员王震将手中的望远镜轻轻放下。无需再看,那此起彼伏的炮声已足够说明一切——对面的马家军骑兵旅,想必已多半落败!
不久后,战报从前线传来,王震阅后,嘴角立刻泛起笑意:此次战事,我军非但损失了装备,更是使得马家军的骑14旅全军覆没!
马家军的第14骑兵旅究竟何等厉害?传闻中,即便王震率领着十万雄师也对其颇为棘手。然而,在成功击溃这支骑兵后,王震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。深入思考,这支骑兵第14旅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。
一、马步芳双腿
马家军骑兵队闻名遐迩。
三十年代,青海地区在马步芳的统率下,已建立起一支规模可观的骑兵队伍,而14旅更是马步芳麾下最为强大的骑兵力量之一。
青海马家军的起源可追溯至马步芳的父亲马麒之手,其后,国民政府授予其暂编26师的称号。马麒离世后,该师一分为二,马步芳接手了一个步兵与骑兵混编的师,并由此间接掌握了青海境内各地方武装的力量。他的堂兄马步青则执掌骑兵师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兄弟二人间渐生裂痕,马步青最终离队前往新疆,自此青海地区便落入了马步芳一人之手。
至1948年,西北解放战争正进入激烈阶段。青海地区的马步芳军阀势力,在蒋介石的唆使下,亦开始扩充军备。马步芳麾下部队人数激增至近十万人,其中以八十二军与一二九军为主力。
八十二军的骑兵第十四旅与一二九军的骑兵第八旅,堪称青马部队中的佼佼者。在战事中,这两支队伍以其迅猛的快速突击而著称,堪称马步芳将军的得力臂膀。
或许有人会质疑,在河西之战中,马家军曾自诩为全为骑兵之师,尤其是针对14旅和8旅,这样的说法是否过于夸大其词?
马家军的骑兵一度占据显著比例,然而,随着十多年的演变与发展,这支队伍早已掺入了诸多非骑兵成员。
至1934年,青马部队下辖6个旅与3个团,其编制囊括了特务团、宪兵团及炮兵团。彼时,骑兵旅占据3个旅的比重,这一比例尚算颇高。然而,随着1948年和1949年的到来,骑兵部队的占比经历了显著下降。
当前新组建的骑兵部队,普遍以团作为基本编制单位。通常情况下,一个师下辖一个团,而在某些情形下,该团还会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作战单元,例如营或连。
第14旅与第8旅依旧保持着骑兵部队的纯粹性,它们构成了马步芳将军执行远程快速部署与突发攻势的关键力量。
马步芳骑兵强。
每支旅团均配备有专职的骑兵教官,他们负责对士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训练。在马麒掌权期间,马家军中的骑兵连长及其以上级别的军官,均已接受了专业化的骑兵训练。
马家军的骑兵战士们技艺精湛,对射击、骑术、刀法和战术了如指掌。他们能够轻松完成诸如飞身跨马、侧身闪避、跨越障碍、马上劈砍、马背射击、马上格斗以及抢夺等高难度动作,手法娴熟,令人叹为观止。
马家军训练马匹使其温顺。
郭全梁,前马家军军官,曾如此述说:“红军在缴获马家军的战马后,每当马家军士兵吹响口哨召唤,这些马匹便会不顾一切地向马家军阵营奔去,甚至有时将骑手一同带往对方。这种现象,有时连红军战士也未能幸免,被马匹驮着一同驰骋。”郭全梁在马家军骑兵旅服役,并亲身参与了河西之战,他的言辞理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。
马步芳制定了严格的规定,要求战马在平日里每日需摄入五斤马料,而在战时则需增加喂食量。马家军士兵对战马爱护备至,每次行军或战斗结束后,首要之事便是为马匹补充草料。这一传统已沿袭多年,众人皆恪守不渝。马家军的骑兵战马普遍体格强健,行军时耐力出众,冲锋之际亦勇猛无比。每晚,他们都会为马匹提供充足的精饲料,确保次日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,马匹都能疾驰如风,持久作战,即便不喂草料,亦能坚持一整天。正是这一举措,为马步芳骑兵的战斗力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马家军的骑兵队伍依据马匹的毛色划分,诸如黑马、枣骝与灰白马等各色马队。每支旅团均由同色系马匹集结而成。此管理模式既便于管理,又呈现出井然有序的景象,彰显出严密的组织架构与强大的气势,更能在心理上对敌方施加压力。
马家军骑兵在战场上的显著特色,便是其速度之快,堪称他们的灵魂所在。
日常行军,骑兵的速度可达每小时三十里;而战时疾驰,其速度更是能攀升至每小时五十至六十里。即便是一日行百里,他们亦不觉疲惫,即便长时间骑乘,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。反观步兵,步履虽快,每小时也只能行进约十里的距离,即便加速,一日也仅能行进一百里。如红军当年抢渡大渡河,一夜之间行军达二百四十里。然而,这种速度除非在极端情况下拼尽全力,否则步兵很难达到。至于骑兵一天一夜能跑多远,至今无人确切知晓。然而,古文献中不乏记载,例如三国时期,曹操的骑兵追击刘备时,便有“轻骑兵一日一夜疾行三百余里”的记载。
在多数情况下,马家军均展现出超越以步兵为主的解放军部队的奔跑速度。
随着骑兵数量的扩充,即便是在维持迅猛机动的条件下,其整体冲击力亦得以显著提升。骑8旅与14旅,作为马家军中规模颇为可观的骑兵部队,无疑是这支主力军的核心力量,亦堪称精锐之选的杰出代表。
王震所指挥的部队凭借精湛的战术,一举歼灭了骑14旅。
第二,第十四旅陷入困境。
事物的变迁往往源于内外双重因素,其中内部因素占据主导地位。14骑旅的覆灭亦不例外,其背后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。
在咸阳战役中,马家军虽力图反攻,却未能如愿,节节败退。扶郿战役中,胡宗南部遭受重创,主力损失过半。与此同时,甘肃军的一一九军亦遭受重创,损兵折将。这一连串的挫败,使得西北的马家军痛心疾首。马步芳与宁夏的马鸿逵商议后,认为再往后撤,共军将直逼家门。于是,两马决定携手合作,分别派遣主力部队驻守陕甘交界,以优势兵力封锁固关一带,阻止解放军继续西进。
若宁马和胡宗南撤退,你们亦应随之行动,然而绝不可轻率放弃固关,必须在那里对共军进行猛烈打击。
正是这道命令,使得马步芳的骑兵14旅陷入了绝境,犹如坠入万丈火坑。
命令混乱无序。
要怎么表达呢?
战斗目标矛盾。
胡宗南与马步芳间存有猜疑,撤退时双方竞相加速离去,唯独马继援被命坚守固关。一方求退,一方求守,双方真心难辨。马步芳内心同样迷茫,前线军队因此陷入混乱。此状况导致骑兵第8旅与第14旅意见不合,终致第14旅遭受覆灭之祸。
战术失误严重。
固关与马鹿镇地处险峻,乃陕甘要塞之地,易守难攻。马步芳意欲坚守此地,实有其因。然而,症结在于其部署守军的策略上。
马步芳指令其子马继援部署骑14旅于固关驻防,而骑8旅则被安置于马鹿镇,作为后续支援力量,视战况灵活调整。
集结重兵应对艰难战役,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。然而,骑兵之长在于其灵活机动的特性,而非固守城池。一旦骑兵登上城墙,那它们还能被称为骑兵吗?
当时,马继援手中实则握有步兵力量,后方之八十二军与一二九军亦装备了众多步兵。尽管这些部队与固关镇相隔一段距离,但若迅速行军,支援固关镇亦非难事。然而,马步芳与马继援父子二人更偏爱运用精锐骑兵,于是他们将骑14旅部署于固关周边,而步兵则保留于后方。他们的战略是在固关发生战事之际,令步兵从两侧夹击,意图在共军抵达固关之前将其围困。
梦想如天方夜谭。
此刻,马继援亦犯下一误,下令各骑兵部队撤回营地。
起初,固关镇前沿驻扎着三个师属骑兵团,它们正活跃于战场之上。若将这三大骑兵团悉数划归骑14旅麾下,用以强化正面防御,甚至使骑14旅既能稳固防守,又能迅速发起攻势,此举并非全无可能。然而,马继援最终还是决定让这三个团各自回归原属师,继续由各自师长指挥调度。
若未将优势的力量有效汇聚,此优势实则不复存在。
马继援为何如此坦率?
然则,此言未免过于武断。毕竟,我们并非身处其中,难以真切体会马家军各军、师长对骑兵所怀之情与所持之态。
本节述及青马军队步兵与骑兵构成。
依据前述内容,马家军的步兵与骑兵之比,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均衡态势已转变为约为一比四。在庞大的十万青马部队中,骑兵的数量仅为约两万。除去骑14旅与骑8旅这两个专门组建的骑兵部队之外,其他骑兵部队的规模均仅限于团级或营级。
有人提问,马步芳凭借骑兵壮大势力,为何他不维持骑兵和步兵各占一半的比例?
不想做,但做不到。
西北之地,土地贫瘠,民生艰辛,人力与畜力均显匮乏。在这十万大军中,众多士兵由地主阶层组织的民团招募而来,其难以统一调度。马匹亦难成规模,部分被民团把持,另有部分则被各级官员私自据为己有,真正能分配至前线士兵手中的马匹寥寥无几。
在河西之战那场激战中,青马部队共拥有战马6.9万匹,其中青海民团部队的战马达4.7万匹,这些均为私有财产,马步芳对此不敢擅自征用。而马家军的主力战马仅有2万余匹,这部分战马后来又被马步青分割了一部分。
马步芳继而扩充了其麾下军队的规模,马匹的数量亦随之增多。然而,在他着手正式组建一支骑兵部队的过程中,却遭遇了若干棘手的难题。
在那时,集结4至6个骑兵旅并不算难题,战马资源充裕。然而,各军各师普遍不愿采纳此方案。他们深信骑兵的重要性,尤其是在战场上,骑兵常担当着突击先锋,对骑兵亦怀有深厚的感情。若将所有战马调配给骑兵旅,步兵将不得不仅凭双足行动。若步兵在战场上耗尽粮草,那些未能分得肉食的士兵将如何自处?显然,这种做法有失公允。
经过深思熟虑,众人一致同意继续采用旧制,确保每个师团保持至少一支骑兵营,各步兵营亦需保留一定数量的战马。具体数量参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标准,步兵营需具备组建至少两个骑兵连的能力,并配齐相应数量的坐骑。
经过一番精心调整,马家军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骑14旅与骑8旅这两支部队,其余战马则被分配至各师各团。
故而,面对骑14旅在固关所遭遇的险境,马家军未能及时发挥其庞大的骑兵阵容优势,无奈之下,只能眼睁睁目睹骑14旅被解放军团团围困,最终被彻底消灭。
提及那次歼灭战,颇为有趣。一野一兵团主要由步兵组成,但步兵如何能围住骑兵呢?
火炮击中战场战马。
为确保叙事的清晰度,我们转而从马家军的视角,回顾在固关的战斗历程。
骑14旅追击至最后一刻,始终未能确切掌握解放军的具体人数。据资料记载,追击而来的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下辖四个师,兵力约四万。相较之下,骑14旅的兵力仅有六千余人,双方兵力悬殊,比例高达6.6比1。马家军的人数显然过于单薄。
第十四旅的旅长马成贤深信他所把守的阵地固若金汤,坚信敌人只能采取正面强攻的策略,因而对解放军的攻势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。
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,配资头条网,深圳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